序号 | 姓名 | 发表论文、出版著作名称 | 期刊或出版社 | 期刊号 |
1 | 常晓璐 | 马克思与正义 | 《山东社会科学》 | 2020年第8期 |
2 | 车宗凯 |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正确历史观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2期 |
3 | 陈伟 | 试论西方在线教育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期 |
4 | 陈曦 | “妇女”的边缘与重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反思视域中妇女解放话语的流变 | 《湖北社会科学》 | 2020年第3期 |
5 | 陈梓锋 |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正确国家观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2期 |
6 | 方霁 | 拓展深度:抗击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辨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3期 |
7 | 付胜南 | 整治与政治: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嬗变和结构功能分析 | 《理论探讨》 | 2020年第4期 |
8 | 黄金林 | 劳动在何种意义上能够通向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观的误读及其辩正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3期 |
9 | 李玓 | 化“危”为“机”:皖南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应对反共高潮的策略与成效 | 《安徽史学》 | 2020年第5期 |
10 | 李桃君 |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正确民族观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2期 |
11 | 李夕璨 | 《德意志意识形态》“圣麦克斯”章语境中“现实的个人”概念探析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3期 |
12 | 李媛 | 《思维导图教学法:写给中小学老师的思维导图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2020年1月版 |
13 | 李媛 | 让疫情期间的思政课更有获得感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0年第12期 |
14 | 李致阳 | 新时代青年应树立正确文化观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2期 |
15 | 梁营章 | 小学思想政治课儿童视角研究与实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期 |
16 | 刘仁鹏 | 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讲好爱国主义的策略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0年第5期 |
17 | 罗惠敏 | 新冠疫情中的美国——大卫·科茨、诺姆·乔姆斯基、罗伯特·波林访谈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20年第4期 |
18 | 秦仆 | 保持温度:抗击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初心的坚守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3期 |
19 | 任梦磊 | 切换角度:抗击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更迭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3期 |
20 | 石洋 | 基于混合式学习的增强师生互动实践探索 | 《上海教育》 | 2020年第22、23期 |
21 | 石洋 | 迎接时代挑战,上好时事政治课 | 《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 | 2020年第10期 |
22 | 石洋 | 在班级生活中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 | 《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 | 2020年第22期 |
23 | 孙杰 | 《议题式虚拟教学》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 2020年8月版 |
24 | 孙杰 | 辨析式学习:积极价值引领的思政课育人路径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0年第期 |
25 | 孙杰 | 辨析式学习:积极价值引领的思政课育人路径 |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0年第19期 |
26 | 孙杰 | 辨析式学习积极育人的路径观照——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为例 | 《江苏教育》 | 2020年第11期 |
27 | 孙杰 | 大单元学习: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践路径 |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0年第11期 |
28 | 孙杰 | 大概念引领下的整体教学——立德树人背景下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可能路径 | 《中小学德育》 | 2020年第1期 |
29 | 孙杰 | 能动课堂:学科育人的一种创新路向——以高中思政课议题教学为例 | 《中小学德育》 | 2020年第7期 |
30 | 孙杰 | 指向创造思维的递归进路:精准教学架构下高中思政学科育人探索 | 《中小学德育》 | 2020年第10期 |
31 | 孙杰 | 中学思政课教学研究2019年度发展报告 |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2020年第3期 |
32 | 王博伟 | 激活热度:抗击疫情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更新 | 《北京教育》(德育) | 2020年第3期 |
33 | 王婷婷 | 抗美援朝中的“冷枪冷炮”运动 | 《中国档案》 | 2020年第12期 |
34 | 魏丽 | 英德美日各国现代化的进程与战略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3期 |
35 | 魏旭 | 马克思的道德判断与“对道德的判断” | 《道德与文明》 | 2020年第2期 |
36 | 熊成帅 | “科学园地”与“革命熔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教育 |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 2020年第5期 |
37 | 熊成帅 |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与扶贫工作未来方向 | 《长江论坛》 | 2020年第3期 |
38 | 徐彪 | 上好高中时事政治课,教师要扮演好三重角色 | 《现代教学》 | 2020年第10期 |
39 | 杨青梅 | 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相关争论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3期 |
40 | 杨小斌 | 新时代讲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思路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期 |
41 | 叶子鹏 | 党的青年政策的历史演进、表现形式及发展展望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0年第2期 |
42 | 殷逸枫 | “感性第一性”与“感性的活动”的区别——兼论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超越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2期 |
43 | 张楚仪 |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视野中的马克思劳动概念——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解读 | 《湖南社会科学》 | 2020年第6期 |
44 | 张帅 | 高中思政课加强政治认同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期 |
45 | 张学森 | 马克思恩格斯剖析社会主义思潮的方法原则及现实意义——读《共产党宣言》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2020年第12期 |
46 | 赵丁琪 | 超越“西方革命中心论”的历史与逻辑——从马克思、卢森堡到列宁 |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2020年第5期 |
47 | 赵丁琪 | 身份政治的困境与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西方身份政治的危机与反思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 2020年第5期 |
48 | 周思睿 | 发展与定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迁——以1949—1960年北京市中学政治课为例 | 《上海党史与党建》 | 2020年第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