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 > 社会实践 >
基层实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镇实践支队供销合作社参观访谈纪要
 

近日,支队同学与何建宇老师一同参观了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柘溪镇唐溪村的安化供销文化展示馆,感受“供销味道”,追溯历史故事

 

12.jpg

 

唐溪供销社成立于1952年,当时属于安化县二区供销社,并于1958年改名为唐溪人民公社供销社,1983年改名为唐溪乡供销社。目前,作为湖南省唯一一处得到完好保存的供销社,唐溪供销社正计划申报省级展览馆,以带动唐溪村以“供销”为切口展开文化宣传,推动乡村振兴。


13.jpg

 

步入宽敞整洁的一楼展示厅,门口便是印有“唐溪供销社”字样的木质牌匾,宽敞的大厅内是一排长长的玻璃柜台,其后则是一排木质展柜。

为了复原当时供销社的真实场景,柜台里面摆放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有缝纫机、电视机、座钟、老式乐器等大件,也有毛线团、老肥皂、手帕、折叠扇等小物件,还有老式手电筒、搪瓷杯、热水瓶等生活用品,林林总总、不可胜记。在这些旧物的包围下,支队成员们仿佛正置身于那个时代,体会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生活日常。

 

14.png


登楼而上,二楼文化展示区里分门陈列的照片和实物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供销时代的浓浓回忆。

 

15.jpg

 

唐溪村总支部书记贺学群说,村里建起供销文化展示馆,唐溪村村民普遍表示欢迎和支持,“我们村民中,有不少人把家里老物件都搬出来了,我也捐出了一块老式手表,就是为了让展馆中的展品更多样,让观众们更好地重温历史”

 

次日,支队同学随唐溪村驻村工作队成员前往安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总部参与座谈会,通过对供销社现任书记以及几位退休干部展开访谈,调研安化县供销合作社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6.jpg

 

座谈会上,同学们了解到,安化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从2009年开始属于正科级的参公单位,是保留体系较为完整的单位,有退休人员3338人,在岗人员仅82人。

据瞿国辉书记介绍,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供销社的改革,供销社的具体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改善,近年来社保参保情况也得到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人员老化、缺员少费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改革资金不足、项目资金过少、干劲不足,下属企业效益不佳等现实问题。

提及供销合作社的未来发展,供销社的在职干部们表示,供销社要依托目前具备的资源,体现供销社发展三农、服务群众的本色,通过降低村村交通的班车费用、开拓电子商务领域与供销产业园的项目、加强供销文化的接口建设、积极申报省级文保单位等行动,推动供销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了解供销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支队队员进一步对几位退休干部展开了访谈。

 

17.jpg

 

今年六十八岁的廖吉山1971年起参加工作,他自豪地强调,当时的供销社地位很高,提供了当时最好的工作。而作为供销社工作人员,廖吉山介绍,供销社的工作灵魂就在于“供“与“销”,即组织协调农业生产资料并向农村销售工业产品,并向我们分享了当年他下乡收购生猪、用糖换牙膏皮的生动事例。

退休三年的姚焕文则强调了供与销二字背后的供销精神——“扁担精神”与“背篓精神”,他表示供销社是党和政府与人民进行交流的纽带、是发展三农的主力军。供销社作为计划和集体经济时代的代表,其不以利润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为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巨大作用。

 

18.jpg

 

此外,六十六岁的谭建平与七十五岁的陈柏林也分别从生产维持和经营管理的角度举例,介绍了供销社组织协调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具体案例,讲述了改革开放后,供销社面临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存压力。

物换星移,原先的供销社已经逐渐隐没在历史的风烟中,我们也期待如今的乡村基层工作者继续坚守为三农服务的初心、与时俱进、深层发展,将供销文化中的“扁担精神”与“背篓精神”,播散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

 

19.jpg

 

队员感想:

马昱文:

围桌闲话,起头便是四十年前。安化供销合作社的退休老同志们,向我们描述了集体经济和计划经济年代里的生活图景——牙膏壳换糖,乌桕种榨油,供销社里凭票供应,田间埂边统一收购。提及当年,这些退休老同志们既自豪于当时供销社工作的优厚福利待遇,感慨于当年上山收茶,下山赶猪的“供”、“销”之路,又不无缺憾地倾吐供销社在当今缺员少费、无实际职能的尴尬地位。

供销合作社,见证了一个时代,成就了一个时代,它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追溯在农村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我们仍可从中汲取今后乡村振兴工作的力量和经验,以“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指导新一代乡村振兴工作者奋勇前行、再登高峰!

 

李媛梦:

听先辈们讲述供销社的风雨历程,我们收获良多。供销社秉承“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建设的历程中,承担着沟通城乡,满足人民物质需求的重任,将农民的生产生活用品带到乡下,又将农产品带出大山,哺育新中国的工业发展。供销社人的光辉岁月和历史沉浮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被人忘却,我们将会永远铭记这些历史,将其作为记录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坐标;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供销合作社在未来能够继续发展,在乡村振兴的新的历史道路中昂首前进。

 

邓旭楠:

几位已经退休多年的供销社员告诉我们,当年的供销社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在“供”与“销”二字背后蕴涵着很多学问,供销社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一切都为三农着想,是真正面向田间地头的,其蕴含的“扁担精神”与“背篓精神”具备深刻的现实意义。而当代供销社的深层次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如何坚守为三农服务的初心、如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实现质的飞跃等都是现在应该继续思考的问题

 

王嘉懿:

与供销社几位退休干部的交流让我获益匪浅。我们这一代人很难想象供销社辉煌时的社会是个什么样子,但通过老干部们的讲述,我知道了什么是“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知道了为什么会有“一担工业品下乡,一担农副产品回来”,知道了为什么供销社是党和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纽带、桥梁。过去的辉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新时代下如何实现供销社职能的转型升级以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了如今迫切需要思索与考察的问题。许多地区的供销社已经成为了“光杆司令”,供销社内干部职工“老龄化”严重、干劲不足,下属企业效益不佳、连年亏损……这些都是当前供销社面临的问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敢想敢干,尝试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文章来源:“THU清小马”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enaHBYQMe-85jzrzvbOApQ 

发布时间:2021年8月1日


联系我们
  • 地址:清华大学善斋

  • 邮编:100084

  • 电话:010—62773393

  • 邮箱:dybase@tsinghua.edu.cn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2020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