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下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的“德育名家大讲堂”第6讲在四教4206开讲。中山大学哲学系李萍教授作题为“后五四时期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的建构性探索”的主题报告。本场讲座由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主持。
李萍教授从“穿越20世纪的中国文化精神之追问”“新儒家向世界发出的呼吁”“精神人文主义的建构性探索”三个方面对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她认为,从20世纪之初“人生观论战”的深刻自我批判,到20世纪50年代末向世界人士发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重要性”之辩护,再到“基于儒家文化精神人文主义”的提出,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三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思。
李萍教授指出, 20世纪初的“人生观论战”是反思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一次重要而深刻的思想论战,揭示了中国文化精神中“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如何可能”“中国文化命脉是什么”“中国文化命脉基本关系的处理”三个重大问题。《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鲜明地表达:中国文化需要接受西方或世界文化,但不能简单移植、外在添加式地接受;中国文化具有很高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就是“伸展”的可能性。以杜维明先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对精神人文主义的建构性探索,将儒家精神价值的挖掘与反思建立在对现代性之自觉基础上,建立在对全球伦理的困境、启蒙的反思以及文明对话的基础上,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具有全球性价值的地方性知识和智慧。
在“德育名家面对面”环节,与会师生结合报告内容与李萍教授进行了积极互动,现场气氛热烈。李萍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的精神特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
吴潜涛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李萍教授运用大量经典文献资料,从历史的维度,对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的建构性探索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和研判,对中国精神人文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核心观点、现实价值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为我们科学认识和评价中国精神人文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思想启迪。报告内容充实、结构严密、视野广阔,具有很强的学理性与说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更注重“精神”与“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超越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困惑和迷雾的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联系,注重挖掘、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肥田沃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文化自信,在不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造性发展的实践中,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广泛传播和强有力影响。
主讲人介绍:
李萍,哲学伦理学博士,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二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1990-1991在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访学,本学科领域首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2003-2004在哈佛大学燕京社做高级访问研究学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百名“两课”优秀教师,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等。主要研究领域:价值教育、比较德育、伦理学理论与道德建设、文化与意识形态等。
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评审委员。全国伦理学会名誉副会长,全国教育伦理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