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编、清华大学艾四林、吴潜涛教授担任主编的《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由研究出版社出版。12月30日,《报告》出版座谈会在清华大学召开。座谈会由《报告》主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教授主持。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报告》主编吴潜涛教授首先介绍了《报告》的编写情况。他指出,《北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报告》,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全国报告》”)的姊妹篇,是第5本针对北京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课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报告》的编写,一方面以第一手数据为基础,注重梳理成就、总结经验,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这些无疑都有益于北京高校的思政课建设。5年来,《报告》的出版在北京高校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出版社社长赵卜慧在发言中指出,此书站位高远,不仅聚焦重要问题,更有大数据作为支撑;此书出版,充分体现了品牌合力和优势,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特征;希望本书能发挥“头牌效应”,进一步发挥其理论价值以及决策参考的意义。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加才教授从读者的角度,概括此书具有3个特点,分别是权威性、前沿性和指导性。他强调,从北京作为首善之区的角度来看,这份针对北京高校的报告,无疑对全国高校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分量很重。
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副处长安晶晶在发言中指出,《报告》的出版,无论对于2019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言,还是对于北京市教工委推动和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工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她希望,《报告》的编写要进一步聚焦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同时不仅要编写好《报告》,还要宣传好使用好《报告》。
《北京教育》(德育)期刊的执行主编杜华、《光明日报》记者邓晖、清华马院的蔡乐苏教授、舒文副教授以及本书的编写人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如何进一步编好《报告》以及扩大此书的影响,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艾四林教授最后总结发言中指出,编写组在今后的编写工作中,一定会认真总结和落实这些宝贵意见和建议,进而使得《报告》能够越编越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