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时代特征与实践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与价值引领,11月8日,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桂林峰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桂林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社会科学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收到投稿文章200余篇,经专家评审收录参会论文80篇。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向波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成员覃壮才,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沈星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主持。
向波涛在致辞中回顾了峰会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学术贡献,他强调,本届峰会对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价值,呼吁与会学者深入学术交流,为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覃壮才在致辞中指出,广西作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正迎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期盼与会专家提供真知灼见,为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思想支撑和智慧支持。
沈星灿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她表示,广西师范大学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研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集强大的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价值感召力。
本次桂林峰会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深入探讨,兰州大学王学俭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钟瑞添教授、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孟宪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暨南大学魏传光教授、南宁师范大学曾令辉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王维国教授、中南大学曹清燕教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重点难点、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的方法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构建的方法论中华文明意蕴、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感召力、马克思道德实践理论的实践转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生成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数字赋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智能媒介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机制及应对等主题进行了主旨报告。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何建宇、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孟宪平教授分别主持了主旨报告。
在峰会的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参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内涵阐释与实践路径、以理想信念教育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之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体系构建及精准施教研究、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和弘扬践行等进行了发言。《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副主编刘桂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韦冬雪、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成在闭幕式上作分论坛总结发言。

吴潜涛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本次峰会紧扣大会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分论坛研讨及大会学术交流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学术共识,尤其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他回顾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立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价值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发展的最高形态,是由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选择、价值规范、价值评价等构成的自主价值知识体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时代新人的价值观、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整合体。他还强调,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久久为功,通过数字化赋能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等路径,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落地生根,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价值力量。
据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峰会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自2016年发起,至今已举办10届,峰会搭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协同创新的全国性交流平台。

简体中文
ENGLISH



